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大会特邀报告
大会特邀报告



焦念志 院士

报告题目:“海洋负排放”国际大科学计划

生物海洋学家,主要从事微型生物海洋学研究。1962年12月生于山东潍坊市。1991年与青岛海洋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前身)获博士学位。201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



 院士

报告题目:农业绿色发展新模式

张福锁,1960年10月4日生,男,汉族,陕西省凤翔县人,植物营养学家,民主同盟成员。1982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土壤农业化学系,1985年北京农业大学土壤农业化学系硕士毕业,1989年毕业于德国Hohenheim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资源环境与粮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科学施肥技术专家组组长。

一直从事植物营养与养分管理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在植物根际营养理论、农田和区域养分管理技术创新与应用方面取得了系统的创新性成果。2005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07年获国际肥料工业协会国际作物营养奖;2008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4年获发展中国家科学院农业科学奖,同年被选为欧亚科学院院士,2017年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在Science、Nature、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等国际著名刊物上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30余部。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吴丰昌 院士

报告题目:面向生态文明建设的水生态安全保障战略初步研究

吴丰昌,1964年08月23日生,环境基准标准与污染防治专家。浙江衢州人,1995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获博士学位,在日本、加拿大工作8年。现任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长期致力于环境基准与污染风险防控理论、技术研发与工程实践,在环境基准理论方法、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在环境标准制修订、管理制度创建、业务应用和流域环境风险防控工程建设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我国环境基准领域的发展进程,为提高环境标准制修订和污染控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和适用性做出重要贡献。

担任国家环境基准业务化应用技术负责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和国家自然基金委创新研究群体学术带头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排名第一)、省部级一等奖3项;获何梁何利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国际环境毒理与环境化学学会政府服务奖、国家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发表SCI论文200多篇,发明专利授权20多项,出版学术专著6部。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克林 研究员

报告题目:社会系统变化对西南喀斯特区域生态服务演变影响机制与人地耦合途径

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党委书记,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中国生态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生态学会理事长,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GIAHS)中国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景观生态学会(IALE)中国分会副主席,国务院政府津贴享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湖南省委重大决策咨询专家,《农业现代化研究》主编、《生态学报》责任副主编、《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副主编,《生态学杂志》等编委。长期从事景观生态与区域生态研究。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完成的“洞庭湖流域生态功能优化成果”2008 年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西南喀斯特生态系统退化机制与适应性修复成果”获得中国科学院科技促进发展一等奖。在洞庭湖流域研究中,从流域内高地、沿岸带和水体间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调整人地、人湖关系,重建流域坡地水土保持型土地利用格局与湖区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型发展模式的生态安全体系”的景观生态设计;在喀斯特生态研究中,主持建成在国内有较大影响的长期生态试验研究平台,在喀斯特区域景观格局变化的生态过程响应、生态系统服务形成机理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基于喀斯特景观结构与水土过程变化与生态服务提升的适应性生态恢复成果提出了可供选择政府选择的响应战略及替代技术途径,为国家西南石漠化治理重大工程与区域生态服务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与重大技术支撑,发表论文 100 余篇。任中国生态学学会理事(2000-)、常务理事(2004-),副理事长(2013-)。




王根绪 研究员

报告题目:陆地植被生态水文学若干前沿问题与进展

四川大学水力学与山区河流开发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态水文学、水文学与水资源以及全球变化与高山生态系统响应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973课题等2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70余篇,其中SC收录140余篇,出版专著5部。第一完成人获得省部一等奖2项及2009年度国际水环境联盟(WEF)McKee奖;荣获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以及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

 



万师强 教授

报告题目:生态系统控制实验与全球变化

河北大学教授,长期从事全球变化生态学研究,先后主持科技部重大科学研究计划1项、基金委重点项目4项、中科院重要方向性项目等。在Nature Geoscience,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Ecology Letters和Global Change Biology等国际主流刊物发表论文160余篇,先后被Nature Research Highlights, Science News, Faculty of 1000, Science Daily, Nature China和Nature Asia报道和高度评价,被SCI引用12900余次,H指数59,连续八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入选2020全球千名气候变化研究领域高影响科学家名单。先后获得中科院“百人计划”、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长江学者首批“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2014)、国务院特殊津贴(2014)等荣誉称号。作为共同主编(2007-2013)创办了国内生态学首家SCI刊物Journal of Plant Ecology。

实验室网页:http://gcb.hbu.cn/

 



徐卫华 研究员

报告题目:我国自然保护地”3030目标”的实现路径探索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现主要从事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系统评价与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课题、环境保护部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项目专题、国土公益课题、中欧生物多样性项目、世界自然基金课题等20多项课题,主持或参与了全国自然保护地体系规划、全国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估、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评价、国家公园空间布局、国家公园体制试点评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国生态功能区划、全国大熊猫保护工程规划、汶川地震生态影响评估等方面的研究,在PNAS,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Trends in Ecology & Evolution, Current Biology, Frontiers in Ecology and the Environment 等国内外期刊发表与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

 



吕晓涛 研究员

报告题目:氮素输入对草原生态系统的影响:从生产到分解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自然基金委优秀青年基金项目获得者(2018)。主要从事草原生态系统生态学和土壤养分循环方面的研究工作,在草地植物养分利用规律、草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方面取得系列研究进展,在New Phytologist、Global Change Biology、Global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Journal of Ecology等SCI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40余篇;担任Plant and Soil、Journal of Plant Ecology、Flora、Pedobiologia、Ecological Processes、Plant Diversity等多个SCI刊物的编委,是国内核心期刊《植物生态学报》、《生态学杂志》、《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的编委。曾获中国科学院卢嘉锡青年人才奖、中科院青促会优秀会员、辽宁省青年科技奖“十大英才”等。











吴攀 教授

报告题目:西南地区矿山环境污染过程与生态修复实践

博士生导师,现任贵州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兼任喀斯特地质资源与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生态文明(贵州)研究院院长、贵州大学矿山环境治理工程技术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专业理学博士,日本千叶大学访问学者。长期从事岩溶地质环境演化、矿山环境污染过程与控制、水/土环境重金属污染与治理修复等研发工作,在基于自然营力的矿山酸性废水“被动处理”治理技术体系构建、历史遗留废渣场地重金属原位控制与生态修复、岩溶地质背景下污染耕地安全利用与防控策略等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区域环境与生态安全的国家战略需求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先后主持承担项目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1项、国家“973”计划专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其中重大联合基金计划1项),以及贵州省科技支撑和社发攻关项目等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论文230篇,其中第一或通讯作者112篇,SCI和EI论文88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和教学成果奖各2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国家授权发明专利3项,软著1件。入选/获得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贵州省省管专家、省优秀博士生导师、省优秀科技工作者,全省环境保护先进工作者,以及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农业农村部授予“全国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表现突出个人”等荣誉称号。先后指导硕、博研究生毕业83人(含留学生5人),指导学生获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中荣获“银奖”1项、中国-东盟留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一等奖1项、贵州省“互联网+”、“挑战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3项。



王普昶 研究员

报告题目:亚热带草地灌丛化过程土壤碳循环与微生物的驱动机制

男,汉族,198111月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理学博士,研究员(三级),硕士生导师,享受省政府特殊津贴。贵州省省管专家、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贵州省“百层次”创新型人才。长期从事草地植物抗逆性评价、草地生态与牧草生产等研发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贵州省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贵州省农业科技攻关重点项目等10多项,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20余篇,出版著作5部,发布标准5个,授权专利15件,获贵州省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是贵州省喀斯特山区草地培育与养殖管理科技创新人才团队领衔人、贵州省劳模和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和“王普昶劳模(专家)创新工作室”负责人。获贵州省青年五四奖章贵州省优秀科技个人奖、贵州省“创新争优·科技榜样”等荣誉。